2005/04/28

笑話
分類:海天之星

◎yuyen
7種不可以娶的女人
第一種:空姐:她總是在"上面"。第二種:賣麵的:來喔!我"下麵"給你吃!第三種:幼稚園老師:來,我們"再來一次"!第四種:護士小姐:她常說:"把褲子脫下來...!!"第五種:小學老師:她常說:"做不好,就罰你重做一百遍...!!"第六種:車長小姐:她常說:"再進一點..再擠進去一點..裡面還很空!!"第七種:麥當勞小姐:謝謝!59秒內完成。下一位!

    2005/04/26

    福特萬格勒指揮,曼紐因的布拉姆斯協奏曲
    分類:音樂人生

    ◎yuyen

    這是福特萬格勒指揮,曼紐因小提琴演奏的"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"

    如果你是小提琴神童曼紐因的話,你會像曼紐因一樣,選擇與福特萬格勒合作嗎?

    指揮家威廉福特萬格在經典曲目上詮釋多變,而且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與納粹有曖昧關係點,曼紐因雖然是猶太人出身,但他在流言之中選擇與福特萬格勒合作,變成音樂史上的一個特別的故事。曼紐因較喜歡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第三首 ,鋼琴演奏者是他妹妹海芙齊芭曼紐因。這張錄音正是海芙齊巴正成熟時,她一生的演奏生涯都是和哥哥在一起。曼紐因拉琴速度雖然比海飛茲慢,但感情豐富,尤其是第三樂章,除了狂喜的節奏還有華麗的感情。這張專輯也是福格勒唯一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。

    曼紐因Menuhin於1916年出生於紐約,1925年九歲時就舉行獨奏會,全場無伴奏,1931舉家遷巴黎近郊,隔年以15歲之齡和艾爾加錄下小提琴協奏曲。曼紐因生平第一次演奏布拉姆斯協奏曲是在匹茲堡,也是他以神童之姿展開美國巡迴深出的第一站,但他直到1940年代之後才錄下貝多芬與布拉姆斯。

    這張cd裡面,我最愛聽的是最後五首匈牙利舞曲,這是1930年代中葉紐曼因和鋼琴家瑪潔嘉澤爾合錄的,姚阿幸在這個版本改編由小提琴主奏,結果反而比雙鋼琴版本更貼近酒店裡演奏的感覺。曼紐因因為貝東歐猶太人的血統,對歌曲與舞蹈的敏感度強,特別有韻味。

    1. Blogger yuyen@4/26/2005 7:43 下午: 

      這是福特萬格勒指揮,曼紐因小提琴演奏的"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"曼紐因拉琴速度雖然比海飛茲慢,但感情豐富,尤其是第三樂章,
      除了狂喜的節奏還有華麗的感情。

      除此之外,這張專輯也是福老唯一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,錄音很珍貴哩

    2. Blogger yuyen@4/26/2005 7:53 下午: 

      曼紐因Menuhin於1916年出生於紐約,1925年九歲時就舉行獨奏會,全場無伴奏,1931舉家遷巴黎近郊,隔年以15歲之齡和艾爾加錄下小提琴協奏曲。

      曼紐因生平第一次演奏布拉姆斯協奏曲是在匹茲堡,也是他以神童之姿展開美國巡迴深出的第一站,但他直到1940年代之後才錄下貝多芬與布拉姆斯,因為他覺得此時才夠成熟。

      他特別挑選威廉福特萬格勒為指揮,福老在經典曲目上詮釋常多變,且戰時與納粹的關係是政治污點,曼紐因無視於自己猶太人出身與福老合作,令德國人相當難忘。

      曼紐因較喜歡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第三首 ,鋼琴演奏者是他妹妹海芙齊芭曼紐因。這張錄音正是海芙齊巴正成熟時,她一生的演奏生涯都是和哥哥在一起。

    3. Blogger yuyen@4/26/2005 7:55 下午: 

      裡面我最愛聽的,其實是最後五首匈牙利舞曲,這是1930年代中葉紐曼因和鋼琴家瑪潔嘉澤爾合錄的,姚阿幸在這個版本改編由小提琴主奏,結果反而比雙鋼琴版本更貼近酒店裡演奏的感覺。

      曼紐因因為貝東歐猶太人的血統,對歌曲與舞蹈的敏感度強,特別有韻味。

      很棒~~

    小提琴家的故事/海飛茲
    分類:音樂人生

    ◎yuyen
    「偉大的」海飛茲,以他精湛的琴藝,在樂壇上佔有永垂不朽的地位。海飛茲(Jascha Heifetz 一九○一年至一九八七年,立陶宛裔美國人),三歲由父啟蒙學習小提琴,六歲轉至聖彼得堡音樂學院,投身於大名鼎鼎的奧爾(Leopold Auer)門下。名師出高徒,在奧爾細心栽培下,海飛茲的稀世天才得到充分發揮,其琴技一日千里。他七歲公開演奏,十一歲就與「柏林愛樂」合作演出。在一次晚宴中,他拉奏了「孟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」,出席是次晚宴的名小提琴家克萊斯勒,聽後感嘆道:「我們不如擊膝碎琴。」一九一七年十月廿七日,海飛茲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登臺首演,其「機械技巧」,精準快速、毫無雜音。如此完美的琴技,立刻震驚了樂壇,大有萬夫莫敵之勢,海飛茲從此奠定了「第一」的地位。海飛茲琴技無人非議,其演奏臺風如何?他本非熱力四射之人,卻「酷(Cool)」得迷人。每當持琴演奏,如同玉樹臨風,華山論劍,一弓在手,氣勢如虹,全然「凝住」了觀眾的視線與焦點。有人批評海飛茲的演奏,似不動感情,對此海飛茲答道:「樂曲本身即帶感情。」言簡意賅,發人深省。海飛茲演繹樂曲,自有其獨特的風格。曼紐因分析指出,他是位「主觀」的藝術家,一音一符皆經過詳細分析。總體而論,海飛茲的風格是音色高貴、造句優美、結構嚴謹,不多愁善感亦不過度誇張。他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,即無演奏家通常詮釋此樂曲的淒淒切切、近乎歇斯底里的哀傷。簡言之,海飛茲的風格內歛而平衡。海飛茲逝世已十五週年,縱觀海飛茲的琴藝,如同一束雷射激光,劃破漆黑寂靜的夜空,發出耀眼的神采。今天,人們早已將海飛茲與「小提琴先生」(Mr.Violin),劃上了等號。無疑地,海飛茲配稱「偉大」,更可謂:「百年來第一人!」◆李國維

    1. Blogger yuyen@4/26/2005 7:30 下午: 

      瓜奈里家族 也是提琴製造史上了不起的人物。安得烈亞瓜奈里(Andrea Guarneri, 1626-1698),他和史特拉底瓦里同是阿瑪悌的學生。兒子「耶穌」.瓜奈

      里(Joseph Guarneri del Gesu,1698-1744)是這家族最偉大的製琴師。為了有別於其父親的作品,人們根據他的商標上有希臘文縮寫的「耶穌是人類救星」(JHS)及一個十字架,而稱他為「耶穌」(del Gesu)瓜奈里。耶穌瓜奈里的作品,與當時的創作完全不同。但可惜他製作的琴不多,加上史特拉底瓦里的顧客,多是比較富有的貴族、皇室,因此對提琴的保留情形較佳。瓜奈里的提琴是當時較平價的,他的顧客多是一般普通的音樂家,對提琴的保護也比不上史特拉底瓦里的顧客。直到19世紀初帕格尼尼(Paganini)用他的一把1742年製提琴(Cannone),征服了全歐洲後,他的提琴在音樂上及商品上的價值,才與史特拉底瓦里並駕齊驅。偉大演奏家如海飛茲(Heifetz)、維奧當(Vieuxtemps)、克萊斯勒(Kreisler)、易薩伊(Ysaye)、史坦(Stern)、黎奇(Ricci)等都採用他的提琴。據希爾的估計,現存的「耶穌」瓜奈里,全世界大概只有150把左右,全部都是小提琴。

    2. Blogger yuyen@4/26/2005 7:31 下午: 

      恩斯可的徒弟曼紐因為例,曼紐因就是因為技術不紮實,晚年演奏頻遭非議。恩斯可的相對典型是海飛茲,恩斯可最討厭海飛茲,認為他什麼都拉得那麼快、技巧掛帥、簡直是「神經病」。依林克昌的標準,恩斯可的演奏也是「不準、不準」,但他的型式卻無比純正。他知道正確的布拉姆斯、巴赫演奏法,這些是書上無法記載,只能憑口耳相傳學習的。林克昌以哼唱示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片斷,果然樂曲風格和意蘊都不同了。我想起林克昌指揮的情形,他並沒有改動樂團編制,也無法短期內提昇樂團素質,但他的音樂就是不一樣,充滿色彩與生氣。

        承襲恩斯可的音樂思想,標榜「技術第一」的林克昌在心中埋下超人的音樂性。音樂竅門無他,就是「心靈的力量」(The Power of The Mind)。

    2005/04/25

    新的生活,老卜與搖搖
    分類:生活翦影

    ◎yuyen

    老卜與搖搖的大合照,地點在super台灣電台旁的怡客咖啡,時間是2005年4月下旬,這一天也是我的新手機啟用的日子。

    許多事情都需要時光沈澱,就像沙漏裡的沙從上方走到下方之後,我們才能發現過去那一瞬間的意義。事隔數月後的此刻,再回頭檢視那一天的這張照片,好像從那一刻起,我們三人又再向人生的前方邁進一點點,我們分別向三個方向移動,也向過去半年的合作宣告再會了。

    再會了,在怡客吃早餐的日子!

      形象照
      分類:生活翦影

      ◎yuyen
      一個朋友看著名片上的形象照問我:「哈,這是十年前的照片吧?」

      貼上假睫毛、濃妝如面具般厚、擺出瓊瑤女主角pose,咔擦一聲,電腦再把歲月痕跡修掉,沒有一絲皺紋,假的光線、假的笑容,假的眼線與眼神,這是形象照。

      2004年七月完成的形象照(見上圖),一閃神,也覺得這照片很像廿歲時的自己,雖然我早已遺忘二十歲時的模樣,雖然我當年瘦多了,眼睛大多了。

      一個朋友傳了另一張照片給我。他說:「嗨,我在色情網站發現的照片,很像你廿歲的清純模樣!」哇,真的愈看愈覺得像(見另一圖,形象照/不是我的我)。好險這張照片什麼都沒露,朋友轉傳這張美美的不知是誰的網路照片,我的msn上也改用這張照片。久了,大家都以為這是我年輕時的形象照。仔細再想想,其實現在的朋友都是這些年認識的,沒有一人真的看見過廿歲的我。

      不知不覺中,我常常忘記這其實不是我的照片,以為廿年前我真的長這模樣。不知不覺中,所有朋友都誤以為我廿歲時就長的這模樣。

      這只是一個四十歲歐巴桑的錯覺。分手近廿年的那個廿歲的我啊,其實大家早遺忘了當年的點點滴滴,我的朋友根本不認得你,我們只是從四十歲的皺紋中,幻想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廿歲。

      而現在,這張形象照是不是我根本不重要,因為所有朋友(包括我自己在內)都這麼認定,我廿歲時就是這形象!

      這就是形象照的功能,形塑出一個不是我的我。廿年之後,當我再回頭檢視這張2004年七月的形象照,相信我也會誤會:這就是四十歲的我。